航拍下的龙坞水库。
跑者在青山村举办的跑山活动中奔跑。
青山村风光。
以上图片均为余杭区委宣传部提供
编者按: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多年来,各地加强生态修复,发展绿色产业,开发生态旅游,将守护绿水青山与拓宽富民之路紧密结合。
一系列实践证明,绿水青山不仅是身边的美景,更能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本版今起推出“家乡的山水能生金”系列报道,讲述各地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群众增收的探索。
一湖碧绿,满山鸟鸣。在浙江杭州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龙坞水库似一抹弯弯的月牙,“卧”在绿意悠悠的山谷竹林间。
从村头往水库走,一路能经过“国际范儿”的融设计图书馆、邻里往来的访客中心、花园深处的青山自然学校、充满活力的乡村足球场,艺术空间、民宿、手艺人工坊等散落其间。
10年前,青山村只是一座普通村落。如今,从生态环境保护到新兴产业发展,青山村有了“未来乡村”的新模样。
修复生态
“不管是算经济账还是生态账,这笔买卖,划算”
水草摇曳,白鹭低飞。“你看这汪水,清澈得能照见人影。”站在龙坞水库边,护水员王利坤指着碧波盈盈的水面说。
以前的龙坞水库,不是这副模样。当时为追求毛竹丰产,村民使用化肥,水质受到影响。
转机始于2015年。经过检测,水库里的氮、磷等指标轻微超标。通过成立“善水基金”,当地将村民土地的经营权流转过来,进行集中管理,切断污染源,修复生态。
土地流转之后,停止使用化肥,龙坞水库水质得到改善。
龙坞水库的治理,还渐渐改变了青山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
75岁的村民王康云给记者算了笔账:水源地保护项目实施之前,他在家务农,靠着砍伐毛竹,每年收入3000元左右;推进水源地保护过程中,自家的8亩毛竹林经过土地流转,每年收入4000元左右。他参与到水源地保护项目中,每月还能有800元务工收入。
现在,青山村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王康云说:“不管是算经济账还是生态账,这笔买卖,划算!”
乡村发展
“来了许多‘新村民’和游客,村里好像一下子变‘年轻’了”
生态环境好了,渐渐地,不断有“倾慕”田园风光的国内外设计师、艺术家搬到青山村工作、居住。
来自德国的一名设计师自己动手翻新了一座村屋,一家人定居于此。他的好友张雷带着一支设计师团队,把老旧的东坞礼堂改造成时尚元素鲜明的融设计图书馆。现在的青山村聚集了110多名从事艺术、设计、环保、创意、美食、户外、旅游等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新村民”,落地了近60家机构,年访客数近10万人次。
走在青山村的村道上,偶遇的可能是拿过国际大奖的艺术家;碰上一名普通的本地村民,说不定就是在设计师的指导下,带着作品参加过设计展的新艺术工作者。
村民夏丽萍原来在外务工,机缘巧合下当上外国设计师的“徒弟”,参与制作的作品在上海和意大利米兰的展览上展出。现在,她不仅在融设计图书馆负责“青山手工艺人”团队,常常与设计师一起选材料、打样制作,还开了家编织工作室,想发扬编织这门手艺。
在融设计图书馆内,设计师们将当地传统的手工竹编技艺升级为金属编织技艺,免费教给村民。通过市场推广,村民们的收益大大增加。
“来了许多‘新村民’和游客,村里好像一下子变‘年轻’了。”村民郑晓芬在外打拼30多年后,回家乡开起了民宿,每年至少收入十几万元。她还与乡亲们约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并将收益的10%捐给青山村生态保护项目。
郑晓芬提到的这个约定,正是青山村启动的“自然好邻居”计划——村民以符合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的方式开展生产经营,通过销售生态农产品、开办民宿等方式,持续增加收益,村民再将每年收益的5%—10%回馈给水源地保护等自然保护项目。截至目前,加入“自然好邻居”计划的村民超过60户,反哺资金每年可达5万元至10万元。
曾废弃的小学旧址,被改建成青山自然学校。当地在这里开发了十几种特色志愿者服务和自然体验产品,带动年均访客4万人次以上,向“善水基金”输送自然保护资金超30万元。
如今,“善水基金”先后撬动近3亿元的社会资本投入青山村乡村发展。“绿水青山—生态产业—强村富民—反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已经形成。
共富同享
“青山村的未来,要让家乡更美丽、生活更幸福”
2023年,包括青山村在内的五村联合组建了黄湖镇强村公司,吸引海归学者、跨学科人才等加入,以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化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乡村建设。青山村的产业向整个黄湖镇范围内延伸,带动整片区域保护生态,共富同享。
浙江省未来乡村、浙江省生态文明村、首批浙江省艺术乡建特色村……如今,青山村有了名气,多了经验。去年,生态环境部将青山村“善水基金”模式列为全国生态补偿典型案例。目前,该模式已在浙江建德、淳安等地推广。
“2024年,强村公司营收达到780万元,五村集体分红80万元,青山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连续多年增长。”青山村职业经理人王科威说。
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家乡的模样越来越美。在青山村跑友驿站工作的刘博文成为“新村民”不过一年,哪个山头有野果、哪条小路通竹林,她都知道。“这里有第二故乡的感觉,有乡村生活的烟火气。”她说。
郑晓芬的民宿生意日益红火。“城里人来了就不想走,说这儿有小时候的味道。”郑晓芬回村后总是感叹,溪水还是那么清,后山的竹子还是那么绿,傍晚饭香飘在巷子里,孩子们玩耍嬉戏,老人们一杯茶、一把瓜子,聊着村里村外的家常。
村民们知道,唯有共同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才能让这份“小时候的味道”浸润青山村的每个角落。
青山村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新老村民已经习惯了参加未来乡村议事会。该恢复哪片湿地,农田如何节水,如何设定水价……大大小小的议题,事关未来发展,他们都会拿来讨论。
“青山村的未来,要让家乡更美丽、生活更幸福。”青山村党委书记林红说。2024年,青山自然学校组织艺术家、匠人、教育者开发系统性乡土课程,并在黄湖镇中小学开课,教孩子们认识身边的植物、水系、地貌……
前不久,“善水基金2.0”发布,将吸纳更多社会公益组织、绿色金融机构、村集体经济组织、高校、企业加入,将耕地、溪流、湿地等全域生态空间纳入保护对象,让黄湖镇绿水青山更美,烟火味道更浓。
2024配资-东莞配资平台-长沙配资平台-配资股票最新行情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