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俄罗斯外交部正式对外发布声明,称维持《中导条约》的条件“已经消失”,俄罗斯将不会再受该条约的约束,这意味着《中导条约》这部冷战时期的条约已名存实亡。
俄方在声明中解释称,俄之所以退出该条约,原因在于西方国家在扩散中短程陆基导弹方面采取了某些措施,这些措施对俄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同时,美国也已在2019年就退出了该条约,并且在欧洲部署了能攻击到俄罗斯的导弹系统。
对此,俄罗斯美国问题专家、政治学家安德烈·科尔图诺夫在8月7日发表了他的观点。他对美俄相继退出《中导条约》给出了解释,称导弹核武器控制从未是特朗普政府的优先事项,该政府仅在中国参与的情况下,才考虑恢复《中导条约》的可能性。
他还表示,美国可能有兴趣恢复与中短程导弹相关的机制,但显然,前提是中国参与此类谈判。对于安德烈·科尔图诺夫这一观点,我只能说他是错判了当前的形势,陷入了特朗普的政治叙事,认为只要中国答应特朗普提出的要求,加入《中导条约》的谈判,美国才会重新履约。
展开剩余63%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恐怕中国没有这么大的能耐,美国退出该条约的真正原因,从来不是中国,而是美国试图单方面扩大战略优势,为美国的利益服务。该条约不仅限制了其军事技术发展,例如无法部署 “堤丰”陆基导弹系统(可发射 “标准 - 6”和 “战斧”导弹),也无法在德国与日本等地部署,这让美国失去了在热点地区煽风点火,挑起矛盾的筹码。
而且还与美国的印太战略相违背。美国以 “保护盟友安全”为由,要求日本、菲律宾等国支持其部署计划,试图将盟友更深卷入其战略布局。这种做法既回应了部分盟友对俄罗斯和中国军事扩张的担忧,也通过共同防务需求巩固了美国在联盟中的主导地位。
所以,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战略环境变化、地缘竞争加剧、技术革新需求、国内政治博弈及单边主义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共同构成了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动因。就算中国接受了特朗普的要求,加入《中导条约》谈判,美国也会找各种理由退出。
对于中国为何不加入《中导条约》以及核裁军,中国外交部此前已多次强调,中国始终奉行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并将核力量维持在 “最低有效威慑”水平。且中国的战略武器与美俄在数量上存在较大差距,加入谈判对中国不公平。中国若加入条约,将丧失反制手段,陷入战略被动。
中国这一决策并非消极回避国际责任,而是基于对自身安全利益的清醒认知和对全球战略稳定的负责任态度。
中国始终主张通过多边合作和政治对话推动核裁军,强调核大国应率先采取行动,并致力于构建公平、包容的国际军控体系。考虑到当前的中俄关系,以及国际局势,必须强调的一点是,中国若加入美俄核裁军计划,不仅无法削弱美国,而且将破坏当前的战略平衡,对于全球和平稳定具有破坏性。
发布于:湖北省2024配资-东莞配资平台-长沙配资平台-配资股票最新行情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